除了重阳节饮酒,这些节日也离不开酒!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便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
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在重大节日里,都离不开饮酒这一事项,我们今天来细数一下,除了重阳节还有哪些节日有饮酒习俗?
春节
俗称过年。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
灯节
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吃元宵。
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
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
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文章来源:人生如酒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