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吴家酒

泸州吴家酒

当前位置: 泸州吴家酒 > 企业新闻 > 酒的女儿吴晓萍
企业新闻

酒的女儿吴晓萍

更新时间: 2017-03-09 23:05:18  查看次数: 1922    
酒的女儿吴晓萍

酒鬼酒厂的创始者们没有想到,他们想了数十年的酒鬼酒馥郁香型的最后定型,是由中糖请来的一位奇女子完成的。 为酒而生 在湘泉集团和酒鬼酒股份公司的最低迷时期,技术人员成了不受重视的人,从王锡炳离开之后,无论是湘西州的官员来掌舵,还是刘虹来控制,都是一种抽血式的运作,酒鬼酒的第一要务是赚钱,在质量体系建设和技术进步上的投入微乎其微。

也正因此,酒鬼酒和湘泉酒在王锡炳时代已经开始的香型门派努力,被耽搁了下来。

就在这7年中,无论是茅台、五粮液还是泸州老窖,从技术到营销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行为。技术的突破成为营销的亮点,而营销的增收又使技术更有后劲。在这样的循环之中,酒鬼酒已经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中糖入主酒鬼酒之后,有一系列的长远打算。首先是增加对酒鬼酒的投入。这其中,对技术的投入是亮点,新总工程师吴晓萍的到任,则是最大的亮点。

在白酒业内,调酒师以男性居多。女性在酒厂工作,大多从事分析、化验等辅助性工作。酒本是男人的爱好,女性在行业里成为主要力量的少之又少,可吴晓萍是一个例外。

50多岁的吴晓萍是一位四川女性,从小在酒厂长大。她的身世颇有传奇色彩。

“20世纪50年代大家生活条件都困难,听养父说,也许是我的父母无法养活我了吧,他们就把我放在泸州炭黑厂一家人家的门口。可能是因为炭黑厂是当时的国家单位,生活比较有保障。我的父母希望他们收养我之后我可以比较好地生活下来。吴晓萍说。

但不幸的是这户人家有四个儿女,也无法收养吴晓萍。于是她又被转送到了泸州老窖的一个烤酒工人家庭,从此她算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就没有人管,一直在酒厂跟着养父上班,从小就跟着闻酒味,渴了也偷一点酒喝。年纪稍大一点儿上山下乡,回城又回到了泸州老窖,这辈子算是跟酒有缘分。

在泸州老窖这个中国著名的酒厂,吴晓萍可以说是从第一线干起来的,而且每个岗位都干过,甚至连最苦的烤酒匠都不例外。

她回忆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阵风,说是女子能顶半边天。什么事情女人都可以干,泸州老窖也跟风成立女子烤酒班。我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就报了名。去了才知道,那时候烤酒真苦,起窖、挑酒糟、推鸡公车、摘酒、上三班倒,什么都干。

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吴晓萍扎实的作风,很难想象这个柔弱的女子能在近两米深的窖池内把酒糟扬上窖坎,一次挑起近百斤重的酒糟担子。一线的基础工作,使吴晓萍奠定了对白酒生产工艺的了解基础。她开始琢磨工艺,从最基础的地方了解白酒的生产。

1976年,吴晓萍开始了自己的调酒生涯。这一年,由于对白酒生产的了解和对酒质的特殊敏感性,她被调到尝评酒的岗位上。其实也是偶然,当时上级领导来厂里检查酒质情况,我正好负责接待(当时刚刚调到车间办公室工作),领导看我是个女的,也许是出于好奇,就叫我也评评酒的品级,我尝完了以后评判的级别非常准,领导非常高兴,建议我去学尝评。当我向单位提出这个要求时,当时的党委书记为此还找我谈话,表示反对,因为当时还没有女性从事过这项工作,要我考虑清楚。

但是出于对酒的爱好,吴晓萍还是去了。

这时,她开始对全国各种香型的酒形成了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酒的组合勾兑知识。当时酒行业中还没有完整的勾兑工艺,勾调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成品酒被酒厂烤出来分装好后,直接由糖酒公司拿去统一出售。后来逐渐有人发现,剩余在坛中的酒组合在一起,味道与单一的不同,有的味道比原来的好。由此,并坛的想法产生了。吴晓萍进而对不同年限、不同特点、不同窖池的酒进行组合,产生了口感上好的新酒。她还把不同时期生产出的酒、不同窖龄的酒、不同阶段的酒分别装入不同的坛里加以储存,并按不同的储存期加以分类,再进行组合勾兑,逐渐把酒的勾兑方法完善为勾兑工艺,进而成为酿酒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工艺技术。这在全国白酒业是个创新,开创了中国白酒尝评勾兑的先河,结合后来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酒体设计尝评勾兑体系。 渐臻佳境 作为一种名酒,泸州老窖每5年都要参加一次国家名优酒的评选。吴晓萍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勾兑出每次参选的酒。在吴晓萍成为调酒师生涯后的第三年,她参与了泸州老窖送选参评酒的工作,但是那一次,泸州老窖酒的参评结果很不理想,只拿到了8 种国家名酒中的第8名,比以往的名次都要落后。

到了1984年,吴晓萍面前的任务更重了。因为此时一直主持泸州老窖勾兑的技术负责人为了让子女顶替自己的工作,提前退休了。吴晓萍和她的同事们必须亲自负责勾兑参选,她的同事们都有畏难情绪,而才干了几年尝评工作的她,初生牛犊不怕虎,独力承担起了这项艰巨而有风险的工作。在她调完参选酒后,泸州老窖组织了市里的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来进行尝评。他们对她调的酒并未表态,只留下了一句还可以提高就离去了。

但是吴晓萍对自己调的酒很有信心,虽然没有人支持,但她自己还是决定包装参评酒送北京。结果让人大喜过望,这个年轻女性调出来的酒,在本届国家名优酒评选中名列前茅。

消息传到四川之后,吴晓萍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大醉。她和她的同事们拿出所有的奖金来请客。此后,整个企业对她建立了信心,泸州老窖在她主持勾兑下,声誉日隆。

有必要说明的是,国家名优酒评选是中国白酒的最高奖项,是酒类生产企业的最高荣誉。

国家名优酒评选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委托中国食品协会主办。评委由食品专家和学者组成,评酒员则由各省市经过严格考试筛选而出。在评酒过程中,所有酒样密封编号,按评酒员所评分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平均分,评分达到95分以上的,才有可能被评为国家名酒,90分以上的,则被选为国家优质酒。在评酒员参评、专家组认可后,将评选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备案。

这样的评选不同于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真假不一的名优产品评选,而是正规的国家级评选。不仅像高考一般严格,而且每5年才评选一次。此外,名优酒的评选并不是终身制,每评选一次,上次的名优酒称号就自动消失。因此,年轻的吴晓萍能代表泸州老窖拿到这个奖项,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取得这样的成就之后,吴晓萍的名声开始大了起来,行业内有人请她做技术顾问,帮助调酒,帮助做酒的分析。

对于这些要求,吴晓萍并没有拒绝。她热心助人,还有好奇心。除了了解泸州老窖之外,我还希望了解整个白酒行业。吴晓萍说,他们送来的钱我当时是不要的,只是要他们报销路费,有时候他们送些小礼物我也收下。

吴晓萍所做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很多国企技术人员都做过,当时把他们叫做星期天工程师。这在当时有很多非议。星期天工程师虽然使很多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得到了技术,获得了发展,但是技术人员获得的酬金是否合法,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技术人员对所服务企业之外的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只要不涉及本企业的技术秘密,就不违法。

吴晓萍当时的做法,也受到了指责和怀疑。1987年的一天,泸州市政法委有人找她,当着她的面告诉她,那天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有经济问题的人员交代问题的最后期限,逼问她交代不交代问题。事实上,当时有很多技术人员都因为在当星期天工程师时收取了技术服务费而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面对牢狱之灾。但因为没有收钱,吴晓萍是坦荡的。只不过从那之后,吴晓萍做事更为小心了。 耀眼之星 在酒业这个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领域,吴晓萍以她的天赋和好学不断进步。

1989年,吴晓萍开始全面负责泸州老窖的技术工作,担任了这个名酒厂的副总工,参与制定了整个泸州老窖的技术标准。作为一名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女性来说,这样的成就是令人羡慕的。在泸州老窖,她已经可以对酒的质量实行一票否决。

不过作为一名调酒师,吴晓萍达到技术顶峰的标志,是调制了泸州老窖著名的顶级酒品牌国窖1573

这还要从泸州老窖的历史说起。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由明清两代的多户私家酒坊嬗变而来。公元1869年,湖广填四川的温氏家族第九代传人温宣豫,从泸州舒聚源酒坊买下了10陈年老窖,随同后来收购的禄厚祥富生荣顺昌祥等字号,统称为豫记永盛烧坊共同酿制三百年老窖大曲。这在当时,可谓是中国酒界的一场并购狂飙。1911年,温氏第11代传人温筱泉继承祖业,将酒坊改名筱记永盛烧房并倾力发展。4年后,其酿制的三百年老窖大曲酒参加了巴拿马太平洋(601099,股吧)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最高奖项金奖,从此名扬天下。1952 年,泸州老窖大曲酒在第一次全国白酒品评会上,被确认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四大名酒之一。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凭借吴晓萍和她的同事们在质量上的严把关高要求,泸州老窖守住了原来的市场,但少营销、营销慢的特点,使得泸州老窖的市场份额落后于其他品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泸州老窖的价格低于价值,美誉度不及知名度,成了潜龙在渊,急盼一鸣惊人

就在这时,泸州老窖迎来了一个天赐良机。1996年,国务院下令按照国家级重点文物规格保护泸州明代酿酒窖池(所有者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这些窖池建于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当政期(1573—1620),不间断地使用到今天。白酒业的专业人士和白酒爱好者都知道,酿酒发酵池中的窖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白酒的品质,窖泥的使用时间越长,酿出的酒就越醇厚。泸州老窖公司决定利用这个时机推出自己的新酒。而当时负责泸州老窖技术工作的吴晓萍,当仁不让地负责起这种酒的开发工作。

吴晓萍亲自上阵,从生产到基酒验收,从酒体设计再到勾调等工序,一一把关,反复组合,最终创出了国窖1573的定型酒体,让品质与文化、酒质与包装绝妙融合,成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并被钓鱼台国宾馆列为特供酒,风靡天下。2003年,获得国家级原产地保护认证。而在世界范围内,国窖1573更被誉为与威士忌、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酒之一。

吴晓萍也真正走向了她调酒事业的高峰,有相当一批白酒爱好者称她为国内调酒第一人。而泸州老窖也借1573走出了暂时的低谷,所以白酒业界有一种说法,称吴晓萍设计了1573,救活了泸州老窖。 酒鬼酒之缘 这时,很多知名不知名的酒厂,都希望高薪聘用吴晓萍,或者是让她私下帮助调酒。但是几十年的工作下来,她也感到了疲倦。在临近退休的时候,她主动退居二线,更多地让自己的学生主持工作。

她拒绝了很多邀约。尽管还是帮助四川奉氏雪贡虫草酒设计了酒体,使这种酒成为一种可圈可点的高档酒,但是更多的时间,吴晓萍花在了与家人团聚上。她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四川,来到深圳,与在那里工作的女儿住在一起,开始了带外孙、做家务的退休生活。

然而身怀绝技注定使她欲罢不能。就在她开始退休生活几个月之后,中糖入主酒鬼酒的收购案也接近收尾阶段。对于中糖来说,他们需要一个真正的技术大师来保证酒鬼酒未来的发展。这个人,首先要有足够的声望和经验,有能力保证作为中国白酒中的顶级产品酒鬼酒未来质量的稳定性,使酒鬼酒跟上整个白酒业最新的发展。

中糖的决策层想到了吴晓萍,他们通过中国酒类商业协会,几次邀请吴晓萍出山。

酒鬼酒是种好酒,从技术上看这种酒的工艺非常独特,是全国惟一的将大曲和小曲工艺糅合在一起的白酒。而且在市场上也有相当大的一批追随者,有很大的潜力。吴晓萍说。

其实之前做技术交流时,她也去过湘泉集团。感觉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让别人看到他们的技术,不仅不愿意多说,车间都不让人去的。

吴晓萍感觉自己还有余热没有发挥。在中糖高层的盛情邀请下,同时也是看好酒鬼酒的未来,吴晓萍决定再次出山,与酒鬼酒股份公司签约再次服务。现在退休了,我也可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了。她这样说。

吴晓萍的到来就像一块巨石,堵在了酒鬼酒就要垮下来的质量大坝上。

吴晓萍不是一个人来到酒鬼酒的,她带来的是一个小团队和她自己背后强大的资源。这个团队就是一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而她自己则是站在全行业的高度来俯瞰酒鬼酒的质量体系。面对质量和技术管理,吴晓萍的态度是很强硬的。他们对生产工人进行重新培训,考试上岗,半年之内,一切便井井有条,酒鬼酒的生产品质迅速稳定下来。

但吴晓萍看上去一点也不强硬。她脸上整天都带着笑意,哪怕在批评人的时候都是这样。在酒鬼酒公司的办公楼,她有一间副总办公室,但她很少待在那里。她说她更愿意待在车间边上的办公室,因为那里离车间更近,对生产的管理更为方便。

酒鬼酒是个老国企,它的工艺和流程从建厂起就没有过太大的变化,生产出来的白酒虽然很有特色,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口感比较烈的酒。而白酒的流行趋势是淡雅、绵柔,烈酒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合时宜。吴晓萍的打算是,酒鬼酒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更多地向现代需求靠拢。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白酒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空气中的微生物变化、酿酒用的水质变化、气温的变化、窖藏酒的温度湿度,都对酒质产生作用,进而使酒质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如果一种白酒的酒质总是有波动,就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而酒鬼酒作为一种高档白酒更是如此,因为它要出售的,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如果连酒质的稳定性都保证不了,那就不能在市场上获得稳定的声誉。

如何做到既向现代需求靠拢、又能保证酒质的稳定呢?

关键在于勾兑。

白酒生产的最后一步,就是勾兑。在一个酒厂里,总工掌管的重点就是勾兑。

在半年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吴晓萍用她过硬的调酒技术,拿出了以酒鬼酒原料和现有基酒为依托的馥郁香型酒体配方。这个配方是有跨时代意义的,有了这种配方,酒鬼酒在数十年未变的风味上,有了向现代趋势靠拢的利器。现在酒鬼酒的决策者手里,不仅有满足老一代酒鬼酒爱好者们风味的传统配方,也有一个迎合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的配方。这使得整个企业有了冲击市场的第二选择。

20077 月,以沈怡方为领队的专家们再次来到酒鬼酒,对吴晓萍设计的酒鬼酒体进行了尝评,评后一致认为,它糅合了酒鬼酒传统的独特工艺和现代白酒对口感要求变化的趋势,色清透明、诸香馥郁、入口绵甜、醇厚丰满、香味协调、回味悠长,具有馥郁香型的典型风格。

在吴晓萍的主持下,馥郁香型终于走完了它13年的艰辛定型历程,完成了最后一跳。而吴晓萍也借助酒鬼酒这独立门户的一跳,到达了自己作为白酒独立门派技术掌门人的事业巅峰。

2007年的酒鬼酒,其质量、品牌可谓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艺术大师黄永玉再次为它题写了酒名,吴晓萍设计的新酒体好评如潮。连一向被酒厂宠坏了的几个白酒经销商大户,也纷纷打听新酒鬼酒何时开始销售。而调酒大师吴晓萍的经销商粉丝们,更是纷纷出动,希望得到新酒鬼酒的经销权。

至此,新酒鬼酒冲击市场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 200812月,吴晓萍与酒鬼酒合作协议到期后,吴晓萍没再续约,随后提交了辞呈。她回到了四川,就职于四川文君酒业。其中原委,外界有很多解读,而吴晓萍说,她还是愿意回到家乡工作。

酒鬼酒方面竭力挽留,无奈吴晓萍去意已决。

吴晓萍在酒鬼酒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她完成了酒鬼酒数十年来没有完成的大事。在一个优势企业中,一个馥郁香型的认定,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在中国的领先企业中,一年也许有成百上千个专利、几十种大的质量体系被认定。就吴晓萍的经历而言,这个工作固然复杂,但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创举。但是对于酒鬼酒而言,这却是在一系列失败后最为振奋人心的一次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晓萍对酒鬼酒的贡献,无论怎样高估都不过分。

酒鬼酒重生

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累,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到不可不醉,不可太醉,黄永玉给酒鬼酒的形象定位,从俏皮转向了博大。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理解,为酒鬼酒在新的时期里的形象定下了基调。这种变化,也再次定义了酒鬼酒背后的湘西文化:湘西,已从改革开放初期那个遥远而不可触及的桃花源,变成了如今可以回归和触摸的安详之地。 当实业家遇上美酒 酒鬼酒的命运,从遇上了一群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实业家们开始,有了真正的变化。

当中糖真正进入了酒鬼酒之后,他们派出的阵容和动员的资源也是强大的。中糖总经理王新国担任了酒鬼酒的董事长,副总经理赵公微担任了执行董事,中皇公司中国部总经理夏心国则担任酒鬼酒的总经理。同时他们还邀请了在营销领域里闯荡多年的范震担任主管品牌的副总经理。

这样的阵容,意味着中糖所有的资源包括行业管理资源和信息,包括中糖旗下所有的渠道,包括中糖几十年贸易所累积下来的人脉全部向酒鬼酒开放。 但很多本地员工还是满腹狐疑:中糖能把企业带出泥潭吗?他们会长久吗?会不会像刘虹一样,把酒鬼酒炒一炒再卖掉?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不如资本市场上的炒家们更能判断中糖的动向。

中糖的团队只能用行动来回答。他们提出了聚焦总成本两个战略。在吉首,他们把拿到手的黄金地块与另一个公司合作开发,而自己则静下心来做好白酒。这些在酒行业里浸淫了多年的行家们,最清楚吴晓萍和她的技术团队新酿出来的白酒有多高的价值。新酒鬼酒和内参酒,已经克服了酒行业中的两个致命问题上头和口味过辣,变得绵长而柔和。这种技术进步是一些烈性洋酒也没有达到的。事实上,一般烈性洋酒的酿制工艺,远不如中国的名牌白酒严格。

此外,他们把内部所有的问题,提炼成总成本这三个字。所有的浪费都要杜绝,人员要按能上岗,市场推广的策略要重新调整,原企业的资产要在中糖的格局范围内重新配置。

酒鬼酒对于产品线开始了全面的整理。在企业不正常运营的阶段,这个数千人的工厂曾经有过上百种产品,过长的产品线也是拖累品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现在,酒鬼酒股份公司的产品线被收缩到包括内参酒、酒鬼酒等20来个产品。

刚开始,赵公微、夏心国对员工的思维方式有些着急,他们还不习惯于团队作战,员工总是喜欢把更多的问题上交,有问题交领导,那要员工干什么呢?应该把问题和解决方案一起交上来,才是员工应该做的啊!

很显然,这是旧酒鬼酒企业文化的遗留。无论是王锡炳时代还是接下来的变动时代,企业领导人的大权独揽和霸道作风,已经使员工的思维发生了僵化企业是领导人的,不是员工的,因此你们的问题与我们无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冰在一点一点地融化。更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更多可优化的环节被提了出来。优秀的员工开始向高管们靠拢,所有人都说起了标准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湖南话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进步的标志。

普通员工也看到了希望,很显然,相比中糖高管们来说,他们更需要酒鬼酒的崛起。他们都是老员工了,他们都需要更高一点的收入。

现在,中糖高管们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让酒鬼酒重新流行起来? 重新定位,深耕湖南 在酒鬼酒早期的崛起中,黄永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正是因为他的竭力推动,酒鬼酒才有了走出湖南、迈向全国的可能。而当酒鬼酒作为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时候,黄永玉却被搁在一边,这样的做法无疑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很多人眼里,黄永玉是与酒鬼酒血肉相连的符号性人物,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在中糖入主酒鬼酒之初,把这位艺术家请回到企业身边,就成了赵公微们的头号任务。

黄永玉的心是与湘西连在一起的。随着年岁日增,靠近生命原点的那一块土地愈加亲切,难以割舍。当企业家们恭敬地来到他的身边,他并没有纠结过去,很快便答应了。可以想见,连一个资本玩家刘虹都能请出黄永玉来为家乡做事,中糖这些真正的企业家怎么会做不到?

酒鬼酒新的包装设计,还是出自黄永玉的手笔。新的包装,虽然还是那副土头土脑的样子瓷瓶、麻绳,但在外形上显然比老的包装更为优雅、大方。黄永玉还为酒鬼酒的外包装题写了八个字:不可不醉,不可太醉。这八个字,表达的是于微醺之中看世界,是一种保持自我均衡的状态。一语道破人生。

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累,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到不可不醉,不可太醉,黄永玉给酒鬼酒的形象定位,从俏皮转向了博大。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理解,为酒鬼酒在新的时期里的形象定下了基调。这种变化,也再次定义了酒鬼酒背后的湘西文化:湘西,已从改革开放初期那个遥远而不可触及的桃花源,变成了如今可以回归和触摸的安详之地。

当品质与文化被重新梳理清楚的时候,市场的推广就成为一个重心。

对于这些职业企业家们而言,这是最后一个难题,甚至是最大的一个难题。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但是,在酒鬼酒的动荡时期,经销商体系开始变得鱼龙混杂,很多诚信度和实力都不强的经销商进入了酒鬼酒的体系。真正的好酒和假冒的劣酒沉积在渠道里,成为销售的巨大障碍——那些真真假假的酒,到底还有多少?它们在什么地方?在酒鬼酒被大力推广之后,它们会不会重新冒出头来?此外,整个销售队伍充斥着内部利益的博弈,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指望他们去打拼出一个新世界(600628,股吧),比登天还难。

因此,对于酒鬼酒的高管们来说,这是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队伍要重建,体系要重搭,该信任谁或者不该信任谁,都要有一个时间来检验。但在这个过程中,高管们最为苦恼的是人才稀缺,这个地处山区的闭塞的地级市,纵使你开出高薪,有战斗力的团队也未必会肯来,更何况对于酒鬼酒这个元气刚刚恢复过来的企业而言,高薪也不是那么好出的。

但是无论如何,酒鬼酒必须与它沉沦的过去做一个彻底的决裂。以执行董事赵公微、总经理夏心国为主的高管团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因此,中糖入主酒鬼酒之后采取的聚焦战略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把销售渠道收缩到湖南一地。

如何缩短一个品牌的崛起时间?答案是简单的:生产最好的产品,让消费者相信购买它是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在这个过程中,像酒鬼酒这样曾经知名的品牌,更是需要慎重。因为它知名,所以对消费者的影响就更为清楚,品牌的好感和恶感就更为明显;同样也因为它知名,假冒产品也更喜欢跟进,它必须无时无刻地与假冒产品做斗争。

中国是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分割型市场,这使得企业必须有相当实力才能逐省建立能够控制的销售体系。只有建立一个久经考验的经销商体系,酒鬼酒才能保证放在专卖店、商店里的酒鬼和内参酒绝对不是假货。刚刚复苏、实力有限的酒鬼酒,销售网络跟不上,打假跟不上,还做不到在整个中国范围内的保真务实。但在湖南一省,酒鬼酒显然是可以控制局面的。

因此,酒鬼酒的高管们甚至提出一个非常保守的口号:只要湖南守住,酒鬼酒就可以生存。&

close

tel

  • 4000-40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