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酒文化 与知心朋友小酌怡情

古今文化,与知心朋友小酌怡情

两人对饮是小酌,有人作伴佐酒,虽然少了些清净,却多出点温度。当你提职或获大奖,心里无比喜悦,希望有人与你分享,却不想过于声张,于是叫上最知心的朋友,喝点祝贺酒,释放膨胀的情绪。两人佐酒,轮流互劝互敬,自是畅快淋漓的妙境。又若你碰到郁闷事,陷入其中拔不出身子,提着酒找可靠的弟兄喝两口,你来我往比着喝,很快就会泄空淤积的烦恼。两人佐酒对饮,既可抒豪情立壮志,又能解决情绪层面的实际问题,还没有流言蜚语的干扰,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酒境。

当下社会的酒风太浮躁,我主张往小处喝,才能喝出中国酒文化的真谛。

两人佐酒都是些什么酒?肯定首推交情酒,再是私密酒,还是闲散酒,又是释惑酒,最是无猜酒。当然,这些概括太笼统,但若一一罗列,恐怕写三天三夜也有出处。

我们看古人对饮场景,多发生在与老友苦送别和喜相逢时,再就是惺惺相惜见得晚,也不排除红袖添香式的红颜知己酒。我读外史野史较少,无从查得民间的活动,只能从历史名人的诗句里印证。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里写道:“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我最不情愿长篇引用古人文字,却经不住挚友举杯对酌的诱惑,在抄写中分享酒情交加的妙境。唐朝钱起的诗《长安落第》,也有记载:“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酒悲歌泪满襟”,让我看到对饮的酸楚凄怆。宋人陈著写了首《周翁留饮酒》:“晓对山翁坐破窗,地炉拨火两相忘。茅柴酒与人酒好,萝卜羹和野味长。”民间的温情对饮跃然而出,我为之动容好几分钟。歇了吧,也许三首极具代表性的诗太少,但集全了又超拥挤重复,点到为止。

佐酒的人数在增加,接下来升为小饮。之所以叫小饮,为的是和大饮群饮相区别。小饮的佐酒人数是三五个知己朋友,或是比较固定的小圈子,它的上限控制在七人以内。这样的饮法,可以固定统一主题,围绕着某个实在或虚拟的目标,用酒表达,对饮联饮皆可,不至于各自为喝,各唱各调,使酒桌一盘散沙出现失控状态。

俗话说的好,玩钱玩薄了,喝酒喝厚了。不时地进行些小饮活动,绝对可以喝出乐趣,增进聚酒者感情。在这个问题上,古今饮者能够达成共识。

不时听到这样的议论,谁谁谁们常聚会,简直吃喝不分。对这种小范围饮酒现象,不要大惊小怪,只要没有作出违规逆道德的行为,花自己的钱,喝自己的酒,没啥可指责的。有人讥讽酒肉朋友,我有不同意见,如果朋友连点酒肉关系全没有,未免显得不食人间烟火,去哪里找朋友。适当的酒友关系,正是维系朋友们保持友情的纽带,换换思维,天地立马变宽。

竹林七贤堪称这方面正反典型。他们正好七个人,骑在我规定佐酒小饮的上限,相信能审阅本书的读者,都能记得“七贤”的些许风貌,我省略。说正面,因为他们洒脱政局之外,以竹林为阵地,结伴游玩,饮酒谈笑,结下了深厚的文人友谊。而他们的反面性,在于放荡不羁,缺乏教养礼节,酗酒醉酒成为家常便饭,给后人不务正业的印象。

宋朝人经常举行小酒会,一人作东,另找三五个脾气相投者佐酒,希望在相互对饮中巩固友情寻找快感。韩维写过一首诗,题目叫《奉和象之夜饮之什》,看诗名就知晓他在言饮酒的事。摘几句加以印证:“同里四五人,预期得邀迎”;“从容谈笑间,荡不见府城”;“肴来必虚反,觞至无留行”;“不如且饮酒,兹事未易评”。若不是他生在宋朝,我以为是写我身边的小饮。可从诗歌内容衡量,今人缺了点雅致,也无从攀得上人家的水准。

群饮则是十数人以上佐酒的场面,今天多着呢,古人也不在少数。尤其聚在大型节日和重要活动,不失一种习俗和礼仪。古人的群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是是非非自有公道者定论。活在当下,群聚佐酒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文明热闹不出格才是正解

------------------------------------------
本文由人生如酒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人生如酒: http://rs.rujiu.net 专业的酒论坛!

[url=http://www.loupanhui.net]楼盘网络售房部[/url] [url=http://www.rujiu.net]酒论坛[/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